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程奏散文2025-03-27 23:55:01
女儿最近面临文、理科分班的最后决择,征求我的意见。本来,女儿高一年级从一入学时,学校就已经预向性地分了文、理班,女儿已经选择了在理科实验班的学习。进入高一年级下半学期,学校给学生最后一次决择的机会,从
女儿最近面临文、理科分班的最后决择,征求我的意见。本来,女儿高一年级从一入学时,学校就已经预向性地分了文、理班,女儿已经选择了在理科实验班的学习。进入高一年级下半学期,学校给学生最后一次决择的机会,从高二年级就决定性的分文、理班了。
我建议女儿学文科,有我自己喜爱的因素在里面,有点希望“女承母爱”的味道,而女儿多次强调,她不喜欢学习文科,听不懂,也不爱写作文,最后还是选择了理科,而理科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了。
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我很担心女儿这种不喜欢学习语文和不爱写作文的弱点,就给她提了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教她平时里要备一个笔记本,读到好的字、词、句就摘抄下来,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词汇和知识,学好语文和写好作文是要靠平时积累的。“如你平日里读别人写的文章,凡好的文章作者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丰富、生动,内容就充实起来了,言之有物,不要还说你是学生,有升学的重任在身,就是我现在的读书,都是在自觉地坚持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
的确如此,这是我坚持践行了二十多年的一个学习方法。其实,我们在小时读书的时候,老师、父母就教授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学习方法了。除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要做笔记是天经地仪的事,我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不单指这个狭义的读书,而是更广义上的所有读书活动,就如我现在的读书,基本上都是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
除午休和晚上睡觉之前的催眠活动是躺在床上看,其他时间的读书活动我都喜欢正襟危坐、中规中纪地在书桌边,甚至有想象古人净手、焚香再坐下来读书般的虔诚,就是为了动起笔墨来方便。还有一读书就喜欢佐之以喝茶,好象墨香因了这茶香更有韵味一样,通常就是这样一玻璃杯茶水伴随着文字一起飘香的,也知道躺在床上和沙发上读书有让腰背舒适的功能,但是由于动起笔墨来和喝茶都不方便就被我淘汰了。书架、书、笔记本、笔放在右手边,无论是我看一本纸质的书,或者是在电脑上阅读文章,顺手就要打开笔记本和笔,凡是那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词语和句子,我都会把它摘录下来。
一本书、一篇文章本来就是由一个智慧的大脑思索出来的,那么,那些优美的词句更是智慧中的精髓、结晶。我摘录的是文字、知识、思想、智慧的结晶。
我一直对这样的读书活动痴迷不已,记得最畅快的摘录活动始于读师范学校的时候,从同桌那里得到一本《古代诗词集粹》,恰是诗一般心事的年龄,那种“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崖的荒野里”一相遇的欣喜,我就一首首古诗,一首首词地摘抄,直到现在,我还保存有三个师范学校时摘录的笔记本,还精心地配以钢笔简笔画。
多年来,我都保持了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现在,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家里,我都备有一个笔记本,笔直接放在本子里,为的就是动起笔墨来方便,可以随手捻来,不存在找到笔了找不到书,找到书又找不到笔了。
其实古人早就很重用这个读书方法了,宋朝一代大儒理学家朱熹就是读书要三到的,所谓“心到、眼到、手到”。而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读书要勤于做笔记,这也是徐特立老先生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
记下来的精髓笔记本,我总是喜欢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遇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反复记忆和回味,很多东西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留在了脑子里,待到写文章的时候,有些词句就自然而然地跳了出来,用上刚好天衣无缝,为自己的小文增色不少。
在我的包里,一般都放着两个笔记本,一个是我的摘录本,一个是会议记录本。有时候,觉得女人真是烦琐,需要随时携带个包包真是麻烦,但就我而言,除了通常女人包里需要携带的手机、钱包、钥匙、纸巾外,我更看重可以放笔记本,最多是再放个小镜子,关注一下基本的礼仪而已,再不需要如大多女人还要背什么化妆品了,因为我欣赏毕淑敏那种“素面朝天”的朴素美。尽管觉得麻烦,看来这包还真是缺不了,不象老公一样,笔记本、驾驶证、笔、手机都一古脑的往衣服口袋里塞,结果是整件衣服还好好的,口袋就磨破洞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学习方法让我受益无穷,我将一直喜爱并坚持去践行,也督促女儿养成这种好习惯。
2010年5月10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