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书

父亲的书

昏天暗地散文2025-05-11 09:57:45
世间有些事过去了,如同烟消云散;可有些事呢,总是抹不去,忘不了。它是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怎么也抹不掉,怎么都填不平。每当我步入书店时,便有一件事,不时袭上我心头。那是六十年代,我上小学时,一天,老师要
世间有些事过去了,如同烟消云散;可有些事呢,总是抹不去,忘不了。它是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怎么也抹不掉,怎么都填不平。
每当我步入书店时,便有一件事,不时袭上我心头。
那是六十年代,我上小学时,一天,老师要我们每个人交八分钱去看电影。八分钱,现在听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那时却不同:八分钱对我们全家来说,可供上一天的菜蔬。因此,这八分钱对我而言,只能作为一个奢望向父亲提出来。
自从父亲扣上右派帽子后,家庭收入日渐捉襟见肘,到了文革时期,已分文全无了。
然而,父亲家中留有一笔最丰厚的“资产”——书架上的书。即使再困难,父亲也不忍心将它处之,因为父亲嗜书如命。父亲当时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是活命,有饭吃就行了。”
那天听说我要看电影,父亲默默地踱进书房,从书架上抽一本书翻了几下,又放回原处;再抽一本看了看,还是放回原处,接着转过身来对我说:“能不能不看?”我说:“老师说一定要看,还要我们写观后感的。”父亲转回书架前,面对着书,目光像在检阅仪仗队,扫过一排排整齐的书。不一会儿,在一本黄封面的书前盯了一阵子,伸手抽了出来,翻着,看着,似认真又似漫不经心,似思索又似在寻找什么……仿佛把等待着的我给忘了。
那一刻,失望、沮丧交织地袭击着我:“怎样向老师交代?同学们会怎样讥笑我?作文观后感怎样写?难道我就这样去学校吗?”而面对父亲,我已经没有勇气再说什么了。我轻轻地对父亲说:“爸爸,我去了。”就在这时,父亲霍地转过身来,两手合着书,再一次看了一下封面、封底,又掂了掂,坚定着语气说:“这本书,你去卖了,钱可以交电影费。”
霎时,我懵了:我知道父亲视书如宝,从没有过卖书。当时我站在一旁只觉得自己很可怜,很失望,其实,父亲在那时,何止是失望?
父亲转身把书架上留出的空位相互靠了一下,弥补了缺口,这样,看上去似乎没有从中抽出过书。然后,对我说:“嗯,这样好,你看,书架仍是满满的。”接着,强作笑颜地催我:“你快去,不要迟到。”现在我才知道,他这样做是在骗自己,同样也在骗我。如今才体会到当时父亲那复杂的心情。
那天,我的心特别沉,我的腿也特别无力;可那本书又觉得特别重。捧着厚厚的书,我无主见地走进废旧商店,慌里慌张地把书放在盘秤中,营业员将书翻了个斤斗,看了封底、封面睁圆眼睛说:“咦!这么好的一本书,你哪里来的?”这种口吻似乎质问我,书是怎么来的。我如实说了,营业员叹口气说:“可惜啊,这样好的书怎舍得卖?”
第二天下午,我们去看了电影,当看到雷锋牺牲,王大力和其他战友在流泪时,我的眼里也充满了泪水。这泪水,不仅是被雷锋精神所感动,又夹杂为父亲不同寻常的举动而深深地内疚。
七十年代末,我参加了工作,挣了钱,时常去书店或书摊边转悠转悠,买几本书回家,但心里总挂有一念:能买回那一本书吗?
日积月累,家中已有上千册书,时而,我也跟父亲那时一样,站在书架前,像检阅部队一样,顺手抽出这本翻几下,那本看几页;时而又下意识地寻视着,但总是找不回那本书。
我曾问父亲,以前我卖掉的那本书的书名是什么?父亲说:“记不清了,那时,失去的实在太多了!”
父亲七十岁那年,他把要出书的事告诉我,我连声赞同,心甘情愿地为他资助了一点,很想用此举烫平心里的那道痕,而使自己得到一点慰藉。然而,那道裂痕依然显现,让你无法填平,更无法甩开。
多年来,深埋在我心里一句话就是:不该卖掉我父亲的书!我深知,父亲深处逆境而没有沉沦,正是由于那些书给父亲带来力量和信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