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多心的读书人

做个多心的读书人

取则散文2025-04-18 01:38:17
又到“世界读书日”,自然会谈起“读书”的话题来。一提起读书,许多人便会生出许多慨叹:“现在实在没有好书读呀!”“太忙了,实在是没时间读!”“活都干不完,哪有时间读书呀!”“书多的是,可读不进呀”……细

又到“世界读书日”,自然会谈起“读书”的话题来。一提起读书,许多人便会生出许多慨叹:“现在实在没有好书读呀!”“太忙了,实在是没时间读!”“活都干不完,哪有时间读书呀!”“书多的是,可读不进呀”……
细思之,终究不过是为自己的不读书、为自己的懒惰找寻借口罢了。读书,是要有“心”的,更是要用“心”的,而且要“多心”。没有“心”,不必谈读书。
读书,要有“明辨心”。要想“开卷有益”,首先要能够分辨出什么是有价值的书,什么事是装扮成书的样子的垃圾,能辨别出书中的精华与糟粕,该读则读,该扔则仍,该学习则学习,该吸收则吸收,该批判则批判。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的经典之作,自然应该精读细品;那些混迹书店、网络中的宣扬色情、暴力及邪恶思想的图书或文章,就是“大毒物”,连垃圾都不如,自然该弃之甚至焚之。那些言情、武侠小说,也并非全是传统观念中“下九流”,批判地读之。因为,无论是网上的还是铅字的此类小说,既然能赢得广大读者,自然在其语言、想象力、情节结构等方面有出色之处,不可一概否定之。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得到文学界的公认,文学大家鲁迅、老舍、茅盾、余华等,也都写过“武侠”。总之,有了“明辨心”,开什么卷都“有益”,否则,要么误入歧途;要么心中混沌,茫然失措;要么囫囵吞咽,无所受益。
读书,要有“求知心”。知道了该读什么,还要有求知欲望的驱使,方能读得有味,读得深入,读有所获。有价值的书,是知识的浓缩、力量的源泉。读之,如给火车添炭,给飞机加油,让人的心灵饱满、本领扩增。对于有求知欲望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吃饭、睡觉,是日常需要,是生活习惯。他们不会抱怨“没时间”“没得读”“读不进”,他们会抓住每一个契机、每一个空隙去读,去学,去消化。“枕上,马上,厕上”皆可读书。高尔基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为了看书,他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正是这种取之欲望的驱使,让他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没有求知欲的人,是不配谈读书的。或许这样的人更喜欢在家摆一些精装的书,更喜欢口若悬河地谈读书的意义,然而,不过是用于装潢,是用于掩饰内心的苍白与空虚。
读书,要有“责任心”。读书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读书,是为心灵负责。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是一种“读书强迫症”,不过这是一种“好病”,可让人读书不已,心灵饱满。读书是为人生负责。曾国藩曾说:“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为了自己的品格健全、好运连连,焉能不读书?读书,是为事业负责。作为领导,读书能提升驾驭全局的本领,掌好事业之舟航行的方向,这就是为事业负责。作为下属,读书可提升工作能力,赢得同事的敬重,领导的信任,这是为事业负责。为人师者,读书可为学生做表率,引导学生读书,这也是为事业负责。为人父母,读书可让父母更加理性,目光更长远,让家庭更加,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温馨和谐,充满知性与智慧,让孩子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爱上读书、健康成长,这更是为事业负责……为了我们都能事业有成,读书吧!不爱读书的人,心灵会被世俗的污垢所包裹,难以觅得片刻的宁静。君不见,那些长舌妇、长舌男,为何喜欢背后论是非、嚼舌根?倘若爱读书之心,又怎会有这份闲心?总之,要有读书的“责任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