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水井

故乡的水井

丹纶散文2025-04-13 16:54:28
我的故乡在华北大平原的东北部,属海河流域。打记事时起,记忆中缺过吃缺过穿,甚至缺过烧,可从来就没有缺过清洌洌的井水喝。喝上一口故乡的井水,真会从嘴甜到心。也因此,故乡的水井成为全村全街人赖以生存的命脉
我的故乡在华北大平原的东北部,属海河流域。
打记事时起,记忆中缺过吃缺过穿,甚至缺过烧,可从来就没有缺过清洌洌的井水喝。喝上一口故乡的井水,真会从嘴甜到心。也因此,故乡的水井成为全村全街人赖以生存的命脉。井台也由此成为人们碰头、打招呼的场所。阳光灿烂的夏天里,井台边还会成为姑娘、媳妇们洗衣、洗褥单,唠嗑拉家常的戏台。炎炎夏日,喝上一口清冽、冰凉的井水就是乡下人的最爱。
那时,我们村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两口水井,井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圆,都是用老式的大青砖垒砌,井深怎么也有两丈多吧,每口井的年龄少说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祖祖辈辈生命的依赖啊。
虽说旱也好涝也罢,我们从没缺过清冽的水喝,可是怎样把水从深深的水井里提上来,却考验着每一户人家。提水、挑水成为我们这些未成年的农家儿女,首先要学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特别对那些孤寡老人,提水挑水是严重的挑战。好在农村多年来养成的敬老传统,也总有本家、邻居相帮,冬也好夏也好,早早地会有人帮孤寡老人把水缸挑满。
我家在村子东北角,平常提水、挑水是在村北街西的水井,那口水井紧靠水塘边,村里人说的大水坑。水井里的水会随着春夏秋冬,旱涝季节的不同,变化着深浅。遇到夏天大雨,水塘满满的,井水一下子快涨到了井口,差不多用水舀子就能够到水,不过暴涨的井水会很快退下去。井水和水塘的水系系相通,厚厚的黄土层,上百年的大青砖井壁起到了很好的过滤作用。最天旱的季节里,井水收缩到了最底部,幽幽向井下望去,只会看到浅浅的一汪清水,却是怎么也不会干涸的,老人们说这水井是和泉眼相通的。平常一根扁担就能够到水面,这时就够不到了。早有有心人做好了加长的杆子,一头是铁钩子,打水时和扁担相连,长出近一米的距离,刚好够到水面。打水靠的是熟练和技巧,把水桶从井下提上来又靠的是力气。在深深的水井提水,先是站到井沿,猫腰,用长长的扁担把水桶沿井壁放下去。眼睛瞅井底,扁担带水桶往井壁边靠一靠,水桶在水面晃一晃,瞅准,利用水桶晃动的巧劲,把水桶口向水面一抖,一按,水桶里进了一半的水,直起腰身,利用水桶里水的重量,提起水桶,提起放下,反复几次,看到水桶满了,赶紧上提。左右手连续倒手,一把一把生生的上提,水桶露出井口,再用胳膊一拐,提到井台合适位置,再去提第二桶水,两桶水都满了,于是扁担挑在肩上,迈开大步,颤颤悠悠地担回家。
而把满满一担水担回家,既靠熟练程度,技巧,力气,又和自家扁担的材质,柔韧度密切相连。那时二哥已分家另过,二哥家那副扁担柔韧度特别好,使用的年头久啦,扁担光滑铮亮,担上一担水,大步走起来,水桶,扁担会随着步伐颤颤悠悠的晃动,显得特别协调又省劲。我宁愿多给他挑一担水,也要用他的这副扁担担水。而父亲找人做的那副新扁担,材质硬挺柔韧性差,担一次水咯的肩膀疼还特别累人。就是这样也锻炼了我们。
提水,挑水,成了我们年幼的农家子女早早就掌握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同龄的十几岁的男孩女孩,成为给家里挑水的主力,因为每家的大人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难的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刚刚学着提水,挑水,常常是水桶放到井下去,三晃两晃水没满,再晃晃,水桶脱了钩,眼瞅着水桶晃晃悠悠沉了井底,于是只好回家找来长绳子,栓上铁钩捞水桶。捞水桶就成为我们这些农家小字辈生活的第一课,也是小伙伴交流的重点。
最难的还是在冬天里挑水,本来天就冷,水井水面深,大家提水时不注意,有时你在井台洒点水,他在井台洒点水,井台常常结冰,滑滑的,稍不注意就会滑倒。好在我们街边的青砖井口不算大,没出过什么危险。记忆深刻的还有村东那口井,井口是方的,有一米见方,大青石井台,看着井口就让人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小时候只到井台去过一两次。
如今,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青砖水井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退出了舞台,大多不见了踪影,多数埋在了村民的宅基地地下,少数还在的,人们也用水泥盖子封住了井口,水井终于成为历史的记忆。
村边的青砖水井啊,承载着多少欢乐,幸福,美好的记忆!评论这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