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醋孕育大市场

酱油醋孕育大市场

洋鬼子散文2025-05-23 09:33:56
武乡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民营企业——海鹰调味品厂,近年来声名鹊起,1999年,被评为长治市优秀企业会员;2001年,在长治市绿色产品展销会上,该厂生产的“五龙山”牌食醋获得铜奖,并被命名为长治地区特产
武乡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民营企业——海鹰调味品厂,近年来声名鹊起,1999年,被评为长治市优秀企业会员;2001年,在长治市绿色产品展销会上,该厂生产的“五龙山”牌食醋获得铜奖,并被命名为长治地区特产;2002年,该厂生产的“五龙山”牌食醋和酱油获得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质量合格好产品”铜牌奖。奇迹是怎样创造的?记者近日走访了该厂。

1、创业艰难百战多
1968年,当修完三年高中学业的张书文满怀憧憬准备向大学门槛迈进时,不料,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张书文不得不背起铺盖卷,回到了老家武乡县监漳镇监漳村。在村里,他凭着自己能写会画的特长,搞起了板报、墙报宣传。1970年9月,武乡县集中全县力量整修涅河滩,张书文也成了其中一员。到涅河指挥部报到的第一天,领导便得知他能写会画,破例让他搞起了战地小报,兼任交通、文印、宣传员。1974年,涅河大会战工程结束后,工作经验丰富的张书文被安排到县水利服务站搞化验。后来,水利服务站一分为三:水利服务站、打井队、化工厂、张书文进入了化工厂。1980年,国家十一个厅局联合行文,结束了化工厂搞爆破的历史。在化工厂转产过程中,经过一番考察,最终确定化工厂转产为糠醛厂。勤奋好学、年轻有为的张书文短时间里便成了厂里主抓业务的科长。在张书文的努力工作下,武乡县糠醛厂生产的糠醛经天津港出口到了日本、比利时、美国等地,换回了当时令人眼热心动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什物。不仅为武乡争得了荣誉,也成为当时全省的一面旗帜。工作成绩突出的张书文也因此被破格录用为令许多人梦寐已求的国家正式工人。
1988年,武乡县重点投资的企业之一——县沙棘饮料厂出现了生产危机,在连换四任厂长仍毫无成效的情况下,人民日报进行了点名批评。值此危难之际,时任武乡县委书记的郭有勤亲自点帅,让刚刚不惑之年的张书文出任沙棘饮料厂厂长。
临危受命的张书文上任伊始,通过实地考察论证,走访职工,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得知出现生产危机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设备不齐全,厂房设置不合理,更主要的是工艺流程没确定便先确定了产品、原料、工艺,犯了企业生产之大忌。为进一步进行科学论证,张书文亲自到省里,到水电部请教专家,得知沙棘这种野生植物主要是药用生产,配饮料由于其采集手段落后,工艺流程简单,没办法分离木质素,导致木质素口感不好,开发前景暗淡。武乡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财政补贴县,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没力量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沙棘饮料厂不得不暂时搁浅。张书文这个厂长失去了用武之地后,便调到了外贸局,当起了外贸局的办公室主任。
当1990年张书文来到外贸局的时候,国家刚刚取消了外贸补贴,结束了外贸吃“大锅饭”的历史,外贸局逐渐形成了“门前冷落鞍马稀”。到1992年,便到了开不了工资的境地。人得穿衣吃饭,家要柴米油盐,父母年迈要赡养,一对儿女要上学,逼得张书文将小韭菜移进了大花盆当菜吃,儿女过旧的课本卖了换钱花。一生刚强有骨气,自恃才华横溢、且能写会画的张书文,陷入了经济困顿中。
 
2、香醋酱油四海飘
正当张书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妻子的一句话提醒了他:“咱们在沙棘饮料厂时不是弄过小醋坊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张书文恍然想起:当时自己不仅曾到过太原、清徐、榆次等产醋厂家参观,而且还学习过三个月时间,倒不如开个夫妻小醋坊,来维持生计。
说到就要做到。张书文和妻子通过东挪西借,向亲戚朋友借来3000元启动金,把卧室和厨房腾出两间,夫妻俩个搬砖、和灰、垒墙、盘火、买原料;蒸料、拌料、翻缸、制曲、熏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0多天的辛苦后,耐贮存、味道香、酸度浓的优质醋哗哗流进了醋缸里。张书文为自己的醋坊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海鹰调味品厂。海鹰本意是妻子郭海英的谐音,同时也昭示着张书文希望自己的小醋坊能像海鹰一样邀翔蓝天。
张书文卖醋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外贸局。抱着尝一尝的心态,外贸局的人们来到张书文的小醋坊。要想生意好,技术必须过关,产品更得货真价实。张书文家的醋在三伏天放几个月味都不变;使用的科学配方使人老远就能闻到醋香;酸度4度—5度,和国家标准分毫不差。短短的时间内,海鹰调味品厂的醋便叫响了武乡县城,四乡八户的人们也专程赶来,为的是亲口尝一尝海鹰厂酿的醋,机关、厂矿的食堂纷纷前来订货,将张书文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由于需求量太大,且都是回头客、老熟人,那个也不好意思得罪。没办法,夫妻俩只得晚上十一点往后再开始淋醋,并且是关门卖醋、递钱接壶,卖完醋后收的毛票常常要点多半夜。因为抢着买醋,好几个村的群众险些酿成流血冲突;因为挤着买醋,县运管所的一名工作人员曾将15000元现金的钱包丢到了张书文家;因为醋的名声,山西电视台黄土地栏目的记者曾专程到此采访。
两间大的夫妻小作坊再也容纳不下张书文了。1994年,张书文承包下县食品厂的16间房子(后来扩大到20间),并吸收了县食品厂的残疾下岗职工赵晋良、县农修厂下岗职工王永平和社会闲置人员李贵新,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并新上马了酱油。
受经营场所狭小的限制,张书文只能日产酱油、醋500多公斤,按每公斤0.8元计算,产值只有400多元,收入只有300多元。这严重制约着海鹰调味品厂的发展壮大。尽管不断有长治各大超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客商闻名前来订货,张书文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3、众人推波促发展
“酒香不怕巷子深。”获悉海鹰调味品厂的境况后,省工联的领导曾专程到厂调研。
全市“兴百强、抓调产”的东风吹响后,市委副书记王进卯,副市长常反堂专门批示:支持海鹰调味品厂的发展。现长治市乡镇企业专项发展资金5万元,长治市“5181”工程调产资金5万元已全部到了海鹰厂的账户。
市委统战部、市乡镇局、市工商联的领导曾几次到海鹰厂调研,帮助其出主意、想办法。
武乡县委书记阎建书表示县里将大力支持海鹰调味品厂的发展状大。
武乡县政府县长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