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帘望月朦胧美
东方向来以含蓄委婉和朦胧而并称为美的,越是古老就越醇香,越遥远也就越朦胧。中国作为一座璀璨的文化艺术殿堂,作为传播的文化源地,多重文化属性在此融合,交织。然后吸纳古今,博采众长;其文化积淀,文化内涵,
东方向来以含蓄委婉和朦胧而并称为美的,越是古老就越醇香,越遥远也就越朦胧。中国作为一座璀璨的文化艺术殿堂,作为传播的文化源地,多重文化属性在此融合,交织。然后吸纳古今,博采众长;其文化积淀,文化内涵,就如美酒,自然也是历久弥香的,虽是如此,但它终究脱不了那个窠臼,它不仅继承了前者的精髓,而且还将这种美感发挥的淋漓尽致。美的苍白,美的朦胧,看似柔弱无骨,实则真骨凝霜,特别是那种朦胧的境界,仿佛尘寰隔绝,又仿佛隔帘望月般,正是基于这种情态中的得态,才孕育了中国这种独特的文化美感。清明时节,在与文友畅叙离情之后,伴着潇潇雨歇,别离了城市喧嚣,抛却了人世繁杂,随着父母从千里之外赶回家乡祭祖。将行之时,文友欣羡的感慨着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能有个归地可栖!”我当时沉默着,没有注意他表情的变化,但我知道他说这番话绝对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不知道他的根在哪里,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也正因为这想像与真实遥远的距离,中间隔了层薄薄的淡淡的雾,因此,在他看来,彼岸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之人,也喜欢一切朦胧的东西,因为在我的意识中,但凡朦胧的也都是美的。如果条件允许,我真想建一座小屋,隐藏在薄雾繁树之中,山林环绕,溪水潺潺,满目的青山绿水,满口的和风轻拂,满耳的空山鸟语;累了,便手捧茗书,坐在青石上细细阅读;倦了,便可随处一躺,小憩一会儿,睡到自然醒,让太阳月亮依次更替流过,这份绝俗幽谧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但始终触摸不到,也正因为触摸不到,其间才有了一层薄而淡的轻雾,才有了那么一种朦胧的美感。
有些人为了获得某种真实的美感,是能够付诸实践的。古人中有专在月夜里听泉的,也有寻径探幽的,更有夜泊绝壁之下的,他们以身触类,以心明志,我虽不及他们有如此闲情意致,但也愿意为了探寻这种朦胧美而献身。
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除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之外,是很少有人为了获得某种感觉而花费大量时间的,因此那种朦胧的美感也是鲜为人知的。
也许我就是个例外,在深谙古人实践之法的同时,于是,决定效仿古人,夜寻朦胧。
于是,待到傍晚,日落西山,残阳已坠,夜幕向着大地缓缓合拢,手提着纸糊的灯笼从前院经一条石径小路,然后步于中庭,便觉方寸之间有种隐约之美,“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几点稀稀疏疏的碎影打在地上,月影疏斜,此意境颇有几分朦胧之美。等到月亮完完全全的升上高空,好似一盏灯笼悬挂在树枝上一样,既照亮了中庭,也照亮了我的心,隔着那层薄薄的雾气,顺着洒落的月光向上望去,本以为会有种朦胧之感,可月亮还是原来的月亮,景物未变,而我的心却思接千载,情思涌动,反而比原来的时候更加怅惋了。
古人的实践之法并非是那样容易效仿的。那些所谓的美感,也并不是生来就被人所发现的,林和靖因其隐于山林,终日徜徉,才悟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实质,苏轼因其看破俗世纷争,山水同乐,才发现“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潦月转廊”的美感。而我却妄想置身世俗而得朦胧之感,这确实是痴心妄想了。
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越是刻意的去追求,刻意的去探寻,反而得不到那种隔帘望月的朦胧美,也许某一天,在某一时刻,我也会出现一次与朦胧的完美邂逅。
期望那一天不会过于迟至!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