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祭不如厚养

丰祭不如厚养

梅花翅杂文2025-04-01 09:31:37
清明祭祖的人潮逐渐散去,山野依旧还能听到零星的鞭炮声,长眠于地下的先祖们一年一度的接受着子孙们的哀思和叩拜。但当远古的文明注入所谓现代文明的新元素,地下的先祖们不知道有没有感到一丝的不适、彷徨和困惑,
清明祭祖的人潮逐渐散去,山野依旧还能听到零星的鞭炮声,长眠于地下的先祖们一年一度的接受着子孙们的哀思和叩拜。但当远古的文明注入所谓现代文明的新元素,地下的先祖们不知道有没有感到一丝的不适、彷徨和困惑,如烧给的“欧元”懂不懂用;烧给的“小车”会不会开;烧给的“存折”有没有忘记密码;有没有被一年比一年的排场和花费所震撼……
重耳“寒食”的传说,在阳春三月的细雨朦胧中跨越了漫漫两千五百多年。清明在文人墨客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百生愁”……的诗词演绎中,味道越咂越深,越咂越浓。当历史的车轮滚向2008年的今天,这支承载着追悼死人的远古民间文化,披上了“法定”假日的外衣。本是多么民间的文化,因为官方的“法定”,人们而拥挤着,忙碌着,也变味着。当然,之所以“法定”,本意是好的,让国人更好的去缅怀先人,继承发扬民间文化,但这个“法定”却被人扭曲,利用。
古朴的祭奠是让人怀念的,在祖辈墓前点燃一柱香,放上一盘的瓜果,清扫着墓前的杂草积水,在阵阵的鞭炮声中,在春寒料峭的细雨中,听着长辈们啧啧不已的评论着长辈们的功过是非,感叹岁月的不饶人。一个家族围在一起晒族谱,认祖归宗,然后喝点小酒畅谈着各种的传说。学校读书的时候,清明时节,老师们带领学生们向烈士墓献花圈,还抑扬顿挫的念着感人的悼词,有一句话至尽还有印象:我们是炎黄子孙。但黄帝长什么样子,至今也还不知道。只知道先人烈士是值得祭拜的,但也有适当的时候,合适的方式。因为我们清贫淳朴的先人烈士们,如何禁的起太过奢华的祭拜?
时代不断的进步,物质文明不断的发展,新的元素也不的体现现代清明祭奠的新内涵。如塑料透明的蜡烛减少了山火的发生;假制的瓜果供品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也有的人献上一束鲜花,以表示对先人的缅怀。但也有特别有孝心的孝子贤孙,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祭奠的时候给祖先们烧点“欧元”、小车、存折、洋房,美女等现代的东西,更有心计的人,还怕地下也是强盗恶人横行,祭奠的时候还不忘烧把“手枪”、“电棍”之类的东西。大搞排场,大摆宴席。当然,这是花人家自个的钱,祭人家自个的祖宗,闲人也管不着。但有的单位为了排场,炒作,政绩,利益,大肆的公祭,花纳税人的钱,又如何说起?
都说“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但如今死了也不一定能入土,死者也不一定能为大,报纸上惊爆的百万豪华巨墓,不由让人感叹:三尺死尸能否承载如此沉重的孝心,入土又何以为安?在房地产贵的让人咋舌的今天,多少人连住宿都解决不了,而死人却霸占着上百平方墓地,真是生不如死!但仔细一想,墓地产也不是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吗?上千元一平方米的墓地价格,将来的穷人连死都无葬身之地了,这种生不如死,死又无处葬身的窘镜,也算是现代文明的悲哀了。
归根到底,都是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在作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日新月异,但精神文明却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多少人是处于“新时代的人装着旧时代的思想”;都是利益在作祟,特别是大搞排场进行公祭的人,烧着纳税人的钱,提升着自己的形象,更何况是如今的清明都“法定”了;都是垄断机制在作祟,让那些火葬厂,墓地产明目张胆,昧着良心发着死人财,而缺少监督,管理。
死去终归为死去,花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丰祭死人,还不如去厚养活着的社会上有须要的人群。
一、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清明时节,阳春三月,正是植树造林的好季节。古清明不光是祭奠先人,还有插柳,还踏青、放风筝等活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水土流失,森林被大肆砍伐的今天,在气候不断变暖的今天,植树造林并不是一年一日的工程,是个一长年累月的工程,作为地球的主人,人人有义务去参与植树造林。特别是单位,不只是在“植树节”的时候走走秀,而是长抓不懈,所以清明花大量时间去虚无的公祭,还不如务实的去植树造林。
二、丰祭逝去的死人,但毕竟逝者已矣,只能适当的缅怀和寄托,但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中国,多少老人无人赡养?“陋居白骨无人知”的情况不是常见于报端吗?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祭拜,不如在物质上丰富孤家老人的生活,陪陪老人聊聊天,踏踏青,散散心,毕竟活着的人远比死去的人重要。
三、在贫富分化不断加大的今天,多少孩子流离失所,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然而,孩子毕竟是祖国的未来。又有多少的年轻人上不起大学,在慈善事业极其匮乏的中国,又有多少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能够用多余的祭奠金钱和物质,去资助,岂不善大莫焉!毕竟少年富则国家富,少年强则国家强!
清明脚步渐渐远去,但远古文明已经被现代的不文明所玷污,并不断喧嚣于尘世,长眠的祖先们已经无法发出心痛的呐喊,但现代活着的人们多少人在喧嚣中沉思:丰祭不如厚养!
对逝者的追悼,本无可厚非,千年的远古文化,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得以传承,但在物质燃烧的奢靡中,又不让人思考:中国的民间文化,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中,路在何方?特别是在文化炒作的时代,我们哀思的是逝者还是传承一种文明?逝者已矣,生者何堪!其实这只是个缩影,在博大的中华远古文明中,都在现代文明的演绎中,让人思考:中国的民间文化路在何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