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

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

作情散文2025-04-07 06:41:33
各位学员、各位朋友:很高兴与各位交流。今天,我不讲理论的东西,主要就自己的新闻写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一、一个通讯员需要的基本素质一是热爱。热爱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没有热爱,就没
各位学员、各位朋友:
很高兴与各位交流。
今天,我不讲理论的东西,主要就自己的新闻写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一个通讯员需要的基本素质
一是热爱。热爱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没有热爱,就没有收获。我们观察一下周围,会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写作成就的高低,并不与学历的高低成正比。一些高学历的人,甚至包括一些中文系大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成为记者和作家,倒是那些学历并不高,却对写作痴迷的人,走进了成功的殿堂。
我1987年在沾化县广播电台做编辑记者的时候,认识无棣县一位中年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经过刻苦自学,却成为远近闻名的通讯员,作品屡屡被《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刊发。他成功的奥妙就是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会有动力、有激情,才会刻苦钻研,才会锲而不舍。
经常有人问我,你发表一篇文章挣多少钱?我如实相告,多的百十元,少的五六元。他们总是摇摇头:“那还写什么?不如做点买卖来得实惠。”
很多东西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尤其是写作,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记得我第一次写新闻稿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加强小麦冬季管理的消息,被县广播站采用。那时候没有稿酬,广播站给我寄来了10个信封和两本稿纸作为报酬。当时,从心灵深处涌动出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1986年4月,沾化县广播电台一位主力记者调到地区工作,我有幸经过招聘考试已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为编辑记者,主要任务是向省广播电台供稿。从此,我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之前,我的主要精力放在诗歌创作上,对新闻写作并不十分感兴趣。到广播电台后,我慢慢培养起了自己的兴趣。由于我在县化肥厂政工科做过多年的宣传工作,有着较好的文字基础,因此很快进入了角色。
我与同时招聘的一位同事一边如饥似渴地自学,一边外出捕捉新闻线索。一点发现线索,常常激动得忘了按时吃饭,马不停蹄地构思、研讨、写作、润色、寄发。对时效性强的稿件,我们便用电话一字一句地传给省广播电台的编辑。到了新闻联播的时候,便打开收音机,调好频道,等待好消息降临。当听到自己的文字被播音员纯正的声音广播出来,那激动的心情一点也不亚于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拿了金牌。1986年——1987年,我多次被山东广播电视厅、《大众日报》、惠民地委宣传部、《惠民大众》评为优秀通讯员。
两年后,我调到了市工人文化宫工作,虽然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了,但这种写稿的习惯被我保留了下来。大多数年份我都能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四五十篇文章,最丰收的是2001年,我在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4篇。并有文章获得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奖和《山东工人报》工会好新闻奖。
如果有人问我,支持你写下来的动力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热爱!热爱可以为人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是敏锐。作为一名通讯员,必须目光敏锐。目光的敏锐来自于思想的敏锐,思想的敏锐来自于勤奋,那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同行学习。目光敏锐就是要善于发现题材、挖掘题材。当一个新闻线索出现在面前时,要迅速作出判断:有无新闻价值,价值大小,适合什么报刊。
有一次,我到书法家丁泽卿家里做客,闲谈中得知他被著名书法家舒同收为弟子。我大脑立即反映,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回家后立即写成一条100多字的短消息《著名书法家舒同收徒》,被《大众日报》采用。
1993年,听到一条信息,某企业出资十万元,把一位患白血病的女清洁工从死神手里夺回来,我立即赶往企业对工业会主席进行采访,写成一篇600多字的稿子,被山东工人报头版头条刊用,并被评为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三等奖。
处处留心皆新闻。有一次,我听一位同事说在济南出差,遇到一家用托以低价合伙买布来引诱顾客的布店。我说我们写一篇稿子揭露一下。我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台港门市部“诱骗顾客”》的文章,被《大众日报》刊用。过了半个月,同事到济南出发时发现,那家商店已经被取缔。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身处基层,接触面小,没有多少新闻可写。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新闻。身处基层,你依然有写不完的题材。要学会从会议中挖掘新闻,从工作总结中提炼新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要穿透“面”,发现“点”。这个点,就是新闻。我们至少可以写三个方面的内容。1、你的工作环境。你的岗位,你的邻居,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你都可以写。2、你的生活阅历。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库。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我们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都可以形成美丽的文字。3、你的思想轨迹。生活感悟、读书体会都可以整理成哲理性的散文,报纸的副刊极喜欢这样的文字。
三是创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只有热爱、勤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东西,却仍然摆脱不了照葫芦画瓢的窘境,只能涂抹一些豆腐块,放在报屁股上,连一篇像样的大块头文章也写不出来。怎样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第一,多读书。尤其是要多读名著。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文学素养,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第二,勤思考。经常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不足,对症下药。第三,广交友。要多交结高层次的朋友,特别是一些报刊编辑,他们提的意见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我在市总工会生产部工作时,省总工会生产部的三位同志都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工作交往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每次送经验材料,绝对不会一次性通过,他们会与你一起会诊,可以说是字斟句酌。从观点、结构、文字,包括大小标题,都要求新颖、深刻。如有一次,《山东工人报》要开辟劳动竞赛专版,每个地市一个版面。头条新闻要求写出本地特点,避免雷同。一开始,我写了我区如何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等,审稿时,被省总推翻,他们从我的稿子里发现一句话:技术进步。便帮着我分析,最后把稿子定位在推广技术进步上。我下苦功写出了《惠民地区在劳动竞赛中全方位推广技术进步》的稿件。里面写道:一至九月份全区完成技术开发76项,其中22项填补了省内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