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仙的“红团”
时光已近岁底,晨尚未起,便听到炮声阵阵——浓浓的年味,已扑面而来。乡亲们又忙碌起来了,张罗起辞旧迎新的事儿。虽然繁琐,并不觉累,甚至反添喜悦——一年将终,出外忙着赚钱的亲友都将回来了!仿佛面前就摆着一
时光已近岁底,晨尚未起,便听到炮声阵阵——浓浓的年味,已扑面而来。乡亲们又忙碌起来了,张罗起辞旧迎新的事儿。虽然繁琐,并不觉累,甚至反添喜悦——一年将终,出外忙着赚钱的亲友都将回来了!仿佛面前就摆着一桌团圆宴,大伙们围坐畅饮抒怀,其情融融让人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来!
劳累了一年,又满满收获了一秋!乡亲们以农为业,已历不知多少代了!他们继承祖先勤俭的习性,也延续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做年糕,备年货,办祭仪。以表达对“天帝”的感恩,抒发对来年生活期盼!
通常在这时,乡亲们选择做“红团”,来祭拜神灵祖先。顾名思义:“红团”,红色的面团。对于“红”,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仿佛是不二的色彩选择。大家都愿望生活能如日焰,红红火火,不灭不熄!而“团”却是对在外亲人的平安祝愿。小小红团,蕴蓄了家人无尽的挂念!浓缩了家乡厚重的文化!使游子为之魂牵梦萦!
做红团,类似做面包。有“豆馅”及“米馅”两种。先把馅煮熟,搓成圆,包入和好掺上红色可食色素的面皮,团好;而后塞入“红团印”,按出面纹来。再放至蒸笼蒸熟。
“红团印”是为制红团而特作的木器件。它上面刻着各种花纹,细腻得如村姑身上衣服的针线。象征着村人质朴而丰富的情感。它中心刻的是个汉字,有“福”、“囍”、“寿”等字,以“福”居多。这个“福”字看似简单,却是村人怀中跳动不止、却又未必如愿的千年火焰!
红团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每每看到红团上的“福”字,我仿佛又看到祖先当初颠沛流离的身影。据说我们祖先原是居住在中原,为避战乱,拖男带女,各奔他方。其间,兄弟分散,骨肉流离,生死未卜。他们内心之悲苦、思念之强烈又岂是我们今人所能懂?唯有安定之后,在年终祭前,膜拜在天帝膝下,借红团形式,祈盼万能的神祇向还在人世的亲人传达自己的祝福,保佑他们平安!并祈来年能够合家团圆!……
随着时光流逝,红团原带有的凄苦印迹已被荡净,不复存在。然寄涵在它身上的“团圆美满幸福”的生活理念却一代代地为乡人追崇!——乡人不求富,不求官,只求风调雨、国泰民安。在新岁将临之际,期盼这心愿能随春萌芽、结蕾,并能姹紫嫣红!
年三十夜里,在莆阳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尊严肃穆。灯烛辉煌,笑靥含春。宽敞的供桌上,陈列着各种祭品,琳琅满目——猪脚、线面、桂圆、花生、红团、白糕……已不只是单纯祈盼,更是一种“炫耀”。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生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在我们那边,乡亲们特地在那盘堆垒如山的红团上,又插上称为“糊春”的纸花枝,两者交相辉映,就是要让各位看到一处处“花好月圆”的胜景,激起了他们对人生深切的热爱!
红团,时代不断赋予新的涵义,将永远为莆仙人民所喜爱!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