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俱是看花人

出门俱是看花人

柳态杂文2025-03-18 14:35:15
应该说,红袖添香文学网站,是女性诗人云集的文学网站。“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
应该说,红袖添香文学网站,是女性诗人云集的文学网站。“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网站以“红袖添香”为号召,自然会引众女诗人来投。女诗人多了,自然诗的惟美句就多些,这是正常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对诗的惟美性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红袖的“大诗家”再作出不恰当的点评,这惟美的诗路,可能就会跑偏。昨天,读文友梦如芊芊的的组诗《为你而来》,就看到一位大师作了这样的评语;“顺着一节一节小诗读下来,我发现每一首都是一朵凝满情感的花,在这个夏夜里发散着一种或浓或淡,亦近亦远的馨香。诗歌笔法唯美细腻,辅以通俗的设问句,使诗歌意境清灵,韵律深远! ……”且不说这组诗里的设问句并不多,也非“韵律深远”(笔者没看到这组诗不押韵的韵律在哪里?且这韵律居然还能“深远”),就说这“笔法唯美细腻”,就能使“诗歌意境清灵”了?真是高见!这说明,我们的诗歌大师,连惟美主义的诗歌概念都没搞明白。应该说,梦如芊芊的这组诗,写的非常美,也很有情调。但绝对不是大师的那种评价。对梦如芊芊的诗,笔者不才,也来给予置评。这之前,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诗的惟美主义。
有的文友会说,诗句写的美,就是惟美主义了,这还用问。这种解释是不对的。诗句写的美,往往是语言美,也往往是堆砌了很多华丽的词藻,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惟美主义的本质。因为,这仅仅是就“言”而言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惟美主义的定义。惟美主义是来自欧洲文艺的一种思潮。受十八世纪康德美学的影响,特别是康德的自由美与附庸美的学说的影响。十九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惟美主义的文艺思潮。惟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一味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颠倒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英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济慈,以其对纯美的追求而表现出唯美主义倾向,此倾向主要表现在:美的自律性原则的提出和丰富的感官描写,以及对于希腊神话世界的崇拜与向往,勾勒了后来唯美主义的主要体系轮廓。埃伦?坡是19世纪美国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他的“纯诗理论”,他对“想象”和“幻想”的强调,他对“印象”和“统一效果”的注重,他对诗歌的“原创性”和“音乐性”的兴趣等等,都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分表现出唯美主义的色彩。除这两人外,还有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佩特;法国的戈蒂耶;美国的王尔德都很出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是从翻译外国诗歌开始的。这种走向,在历史的关节点上看必然是一个从追求白话到追求唯美的历程。但早期中国现代诗的最大的“兴奋点”,还不是在惟美上,一是放在了“白话”上,二是放在了所谓的“人生”上。能用白话写诗,是当时中国诗歌解放的第一要义。五四运动后,新文学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白话文写作的“兴奋点”转向了对艺术的追求,由早期的对外国文学较为幼稚的认识及笼统地接受外国文学,转向对自己更为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流派的译介、阅读、吸收。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唯美主义在中国现代诗坛也就开始产生了引人注目的的影响。王尔德、戈蒂耶等人开始为中国的诗人们所熟知。,所以,唯美主义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其“形象”是奇异且独特的,多姿多彩的。新月派向唯美主义的偏斜,是中国现代诗歌由白话文言之争向艺术追求过渡的一个有力佐证。但是,唯美主义真正作用于中国新诗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前后约10年的历史时间中。此后,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将惟美主义给冲淡了。建国后,因为长期以来政治的影响,惟美主义更是被赶的没了踪影。到了诗歌的再度解放,朦胧诗似乎对惟美主义也没多大兴趣。后来的现代派、下半身写作、后现代派等,都与惟美主义不搭界。所以说,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可以说,包括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肯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惟美主义着装。如闻一多,他倡导诗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和色彩美。然而,当我们走近他时,会发现,他的实验特点格外显著。撇开形式不谈,作品的目的显然是要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闻一多跟典型的唯美诗人的不同之处即在于,他是一个十分清醒的唯美主义者,似乎时刻知道自己是在实验,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实验是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并能做到适可而止。他非常自觉地走近济慈、哈代、波德莱尔、王尔德,但他没有像李金发、王独清那样忘我地沉迷于光怪陆离的极端的形式,而是能放能收。搜寻这些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说,中国当代诗史上,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绝对的唯美主义诗人;惟美倾向的诗人有,这样的诗人可以说是多方面成就的,或是说是神合貌离的唯美主义诗人。由于中国新时代的诗人的学习性、受拿来主义的影响等,所以,他们的唯美主义艺术探索必定是艰难的,我们对此的总结探求也是有限的;换言之,我们应该注意到惟美主义在中国诗坛上的这种隐在性特点。
既然外国的惟美主义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是隐在性的,那么,中国现代诗歌的美,就不可避免地要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就像“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你无法做到摈弃中国古典诗的意韵美,而去效法西式的美。并且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非常之美的种种意象,在得体、精练的语言驾驭下,其表现出的冲击力,在新诗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被借鉴。这印证了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否则,你远离了民族性,否定民族性,你的那种所谓的惟美主义,将会变的一文不值。
为了加深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的感受,这里摘唐朝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一品: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紧扣着“早”来写春,将纪实与想象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双向同一着笔,构思极巧。初春柳树刚吐出黄芽,还没长成叶子,远远望去,斑驳不纯,这里诗人是偏向了实写。但接着他笔锋一转,来了个假设,也是个想象:如果你等到繁花似锦时,恐怕那时出来就不会看到这样的春景了,而只能看到到处是游人。这样,你的赏景还会有多大的意思呢?。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