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神灵之光——浅谈恐怖片里的宗教情怀

黑暗中的神灵之光——浅谈恐怖片里的宗教情怀

不彻头杂文2025-03-18 07:14:17
一部优秀的恐怖电影,绝非仅仅以血腥和暴力的镜头刺激观众的感官,而是将阴森可怖的气息渗透于故事情节的一丝一毫,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令人窒息的彻骨冰凉,而心灵也在结局的那一刻震颤不已。这样的作品,抽丝剥
一部优秀的恐怖电影,绝非仅仅以血腥和暴力的镜头刺激观众的感官,而是将阴森可怖的气息渗透于故事情节的一丝一毫,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令人窒息的彻骨冰凉,而心灵也在结局的那一刻震颤不已。这样的作品,抽丝剥茧,其实是裹着灵异恐怖外衣的凄凉美丽故事。可以说,故事原型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而增添的曲折灵异、扑朔迷离的鬼魅气息则是为着吸引观众的眼球。
相对于一般影片,恐怖电影中涉及的宗教意识和人伦关系似乎更多。日韩系风格的恐怖电影主要打着“轮回”“因果报应”“诅咒”的牌子,而欧美系的则更多地贴上“神秘性”“世界末日”“地球灾难”的标签。这当然是东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东方两大宗教——印度教、佛教提倡“灵魂转生”和“生命轮回”的观点:每个信徒的生命终极目的是要挣脱轮回,实现灵魂的转生。它们认为历史是循环的,就像四季一样不断更新,所以无谓开始也没有结束。而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则认为,生命的目的不在于脱离轮回,而是在罪恶和谴责中得救。它们相信历史乃呈直线式发展,神在鸿蒙之初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开始,但终于有一天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末日的宣判”。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辨别其中的差异。日韩系的恐怖片(包括东南亚国家)常常以女鬼的仇杀行为为线索,经过一系列的折腾后才解开了隐藏在疯癫行为后的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而欧美的恐怖片喜欢以外出旅行探险活动为故事的框架,其中遇到奇异非凡血腥的诅咒,到头来结局依然是个谜,透露着神秘的火花。当然,随着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两大类型的恐怖故事也相互渗透,并非泾渭分明。
因果报应的故事可谓恐怖片的中流砥柱。韩国的《人形师》《密怪森林》,泰国的《鬼影》《旧爱不散》皆为此种模式。这类影片容易抓住亚洲观众的一种普遍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不报,来世再报。影片中鬼的形象多为受到伤害冤死的弱势群体,在阳世的生活中备受欺凌和辱虐,于是死后变成厉鬼缠着仇家阴魂不散。这样的价值观可以告诫世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而起一个道德上的威慑作用。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的良好运转光靠法律远远不够,所以,怀着一颗不做亏心事的善心,也就不怕鬼夜半来敲门了。
诅咒类的故事在恐怖片中也是数见不鲜。韩国的《粉红的高跟鞋》,日本的《咒怨》为此类作品的代表。那一个原本普通的物品因为遭受神秘的诅咒,所以但凡碰到它的人必然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世界上真的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吗?这真的是一个完全可知的世界吗?有些东西(譬如上帝、灵魂)不能证明它存在,也不能证明它不存在,所以,我们也就不能断定这东西不存在。唯一可以承认的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且没有完全认识世界的能力。关于对世界的认识,诅咒类的电影倒是给了我们一些思考——认识世界并不能全靠科学,信仰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诚然,知识层面上的东西我们可以用自然科学得出合理的结论,可是思想灵魂之类的,自然科学的理性就丝毫不起作用了。神秘主义哲学家认为,人可以透过“净化与启蒙”与上帝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已经失去了自我这种形式,达到了与天地之心合二为一的体验。这样的修炼形式在宗教中得到了发扬,如佛教中经过坐禅打坐而圆寂涅槃。在这里,我想说一下:科学与信仰并不冲突,两者分属不同层面,所以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笛卡尔,牛顿,培根同时也是忠实的宗教信徒。
宿命类的故事让人看后最哀伤绝望,日本的《预言》就讲述了一家人永远逃不出宿命的悲剧。正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所讲,人无法选择自然出生,也无法选择自然死亡。连生和死这样的大事都没有自主抉择的权利,人便彻彻底底是被上帝抛弃之物了。不得不说,这样的观点确实消极了,完全把人与上帝对立于两端,而且中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人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能接近上帝和获得救赎。从统治阶级来讲,宿命论的思想倒是可以起到愚民钝民的作用,而普通的百姓,则可以偶尔用宿命的观点安慰一下自己浮躁狂热的心,不要太过冒进而随欲而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