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寻一颗心的纯净与安宁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里他也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那么坏。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里他也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在济贫院里,你依然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重读梭罗写于150多年前的《瓦尔登湖》,一连串纯净而美好的文字,就仿若无比光芒,又一次契入我的灵魂。在一个浮躁的年代里,《瓦尔登湖》的意义更多的则是来自于精神之上,有如一抹疗效显著的镇定剂,注进我们的内心,注进我们的思维。多么简单的生活,多么诗意的栖居。
每每我与生活发生不可理喻的冲撞,与灯红酒绿和功名利禄两相对峙之时,我就无法左右地必须回到如是的文字中。不是逃遁,而是一种寻求。《瓦尔登湖》决非渊明先生之“桃花源”,事实上,它是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自然与生活水乳交融的一块圣地,是陶冶情操的澄明之境。
“我宁可坐在一只大南瓜上,由我一个人占有它,不愿意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可坐一辆牛车,自由自在来去,不愿意坐什么花哨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感受着这样的文字,不超脱你也超脱,不自在你也自在。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在19世纪的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名“异人”,他与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这一种人生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同时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的风气。
梭罗完成哈佛学业,没有醉心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事业,而是开始了一个大地漫游者的漂泊生涯。他于1645年到1847年间,独自一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的自筑小屋中,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瓦尔登湖》就是梭罗在湖边生活的思想、生活境况和自然景色的描绘。
“每一个清晨,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邀请,令我的生活与大自然同样的朴实,也许我能说,像大自然本身一样纯真无瑕。我像希腊人一样,虔诚地向曙光女神祭拜。我清早起床,然后下湖沐浴,这是一个具有宗教意味的修炼,也是我所办到的最好一件事情。”
《瓦尔登湖》的语言生动而清新,在呈现“简单生活”的诗情画意之间,时不时闪烁出哲理的灵光,颇有高山流水的意味。或许我们不能像梭罗那样身体力行,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他的甘醇、悠扬的文字重返自然,进入“澄明”,进入一个人真正的内心。
《瓦尔登湖》引领我们走进自然,走进梭罗的那一座“小木屋”,让我们回归到了简单生存的起点,在道德和情感层面上思考“简单生活”的法则,它是对商业社会扼杀人性的淳朴和物欲横流的叛离。那沉寂中的智慧,是之于生命的珍惜,孤独也是为了“给我的生命更多的余地”。
乔治。艾略特说:这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哈丁说:这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是梭罗的生存体验与精神理想。当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它依然是我们难得一求的梦想境界。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还有什么能像“瓦尔登湖”一样让人如此沉醉与向往?还有什么能像“瓦尔登湖”一样让生活如此“简单”而又充满了意味?我们走进梭罗这一个天堂般美好的世界,就是为了找寻一颗心的纯净与安宁。除此之外,似乎已别无选择。
我手头的这一本《瓦尔登湖》,戴欢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3000ok传奇sf最新发布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领导者的影响力
下一篇:为什么不可以批评于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