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八)

关于文学(八)

河壖杂文2025-04-04 10:28:37
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真正弄清楚什么叫杂文,也没有听说过“杂文家”这种头衔的文人,就是爱玩杂文的人,为必就敢正而八经地搬出什么“杂文理论”来,更不用说给“杂文”以明确的学术定义了。大概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
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真正弄清楚什么叫杂文,也没有听说过“杂文家”这种头衔的文人,就是爱玩杂文的人,为必就敢正而八经地搬出什么“杂文理论”来,更不用说给“杂文”以明确的学术定义了。大概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从开创杂文的文体后,就故意把杂文这种文体玄奥起来,让他的后辈们在这儿“研究”。可实在遗憾,不管有多少文学博士和教授,不管多少文学家和作家,就连“鲁迅文学奖”这个中国最有影响,最高的、最有权威的专业机构,为必就能说明白什么叫“杂文”。所以,这个问题至今仍悬着,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不妨从杂文所产生的背景去看一下。真要说杂文是如何发源的?其实杂文很早就有人提及过,不过那时的杂文与现在的杂文语意上相差很大。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当时把儒道之外杂说划入一派,称之为杂家。那时的杂家,就是不为正派学说所器重,即非主流学说。大概没有什么名师名徒。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曹丕,也就是曹操的儿子,在《典论论文》中才第一次将各种文章分类,提出了文体论。他将文体一分为八种文体。西晋时陆机在《文赋》中把文章分成十体。南朝齐梁人刘勰定的《文心雕龙》中,又将文体分成三十多种文体。那种一些偏杂文章。严格说来,杂文意义上的独立文体,还是在鲁迅开始的。杂文是由鲁迅先生发明的一种文体,大约在上世纪初,当时正是满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可以说那时的中国完全处于一种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境地。对外,自中英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又是赔款,又是割地,而且中国被列强分割得过四分五裂,国之不国。对内农民起义,少数民族的矛盾也相当激化,人民生活陷入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境地。当时有一些爱国人士和官绅们也在担忧这泱泱大国的命运和前途。他们搞了很多图强的尝试,公车上书也好,洋务运动也好,百日维新也好,可接连失败了。国家依然被列强肆意宰割,处于亡国的边缘。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可中国仍处于一种军阀混战的悲惨的社会之中,大大小小的军阀们仍做着皇帝梦,共和总统成了走马灯的招牌,国家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苦难的中国向处去?解救中国落后面貌靠什么?在那民族矛盾空前危机的情形下,终于暴发了“五四运动”,而倡导这场运动的思想者就是一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把解救中国贫穷落后的实质问题放到了中国文化和思想上,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两大口号。这两大口号猛烈地冲击着国人意识和传统。
然而,中国几千年来,封建传统和意识早已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很大的习惯势力。军阀混战不止,接着日寇又发动了侵华战争。回首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严重的进程中,新与旧的文化和思想上,有很多思潮在激烈对撞着,最为明显的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西方思潮,主张全盘西化;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他们主张维系帝国专制的根本,即实行君主立宪,只在形式上变通一下民主,或人道或人权。还有就是一些以外国列强为后台的新兴实力人物,如北洋军阀,还有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的和有孙中山为代表的新的政党主张。而孤军奋战的思想者鲁迅先生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精神,拿起了笔向着“举人”“假洋鬼子”和“阿Q”“赵太爷”“奴才”等全社会的没落、黑暗势力和假洋鬼子的各种代理人等发起了宣战,他那辛辣、嘲讽。愤疾似的笔风犹如横空出世,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就是杂文,这就是一种新文体。在这种新文体面前,他的政敌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东西南北,因为古人没有这样的杂七杂八的文章,西方也没有这种“胡乱涂鸦”似的“文杀”似的文体。无论那些留洋大师也好,还是幽默极至的文人也好,还有那些古究学者也好,怎么也弄不出这种怪头怪脑的文章的体裁出来。
其实,当初鲁迅先生写这种文章,纯是一种调戏之作,带有玩的性质,即把那些假的,伪的,虚的社会现象,弄起出来,用他的笔“文杀”一下。他先期并非有意固定套路地这样写文章。他把自已调戏之作,杂糅在一起,戏称为杂文。他大概当时想,这不是圣人之作,当然不归入像孔老二的《论语》样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精典之列;也不归入像《百家讲坛》那种热门畅销书类,更不应该归入什么大学的学术讲义或文学概论学说之正经学问中,因为鲁迅文凭在那些留洋博士面前,实属小儿科的专科文凭,,而且是非文学专业的,实在没派头可讲。好像他的文章也不归入市井媚俗文章之中。因为当时的百姓是看不进去这种怪文章的。之所以就叫杂文,就是在正经文学或文化里打一下工的杂说吧,用鲁迅先生自已的话说:“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反正就是把那些社会假的、伪的社会现象或人着实地戏耍一下。渐渐这类文章越来越多,陈积下来,居然也是洋洋大观的。那好吧,殊如此类文章杂放在一堆,编成册子,取名为《坟》《热风》《野草》《华盖集》《而已集》等,无论从文章的名字或内容,一点都不高雅和文气,后来干脆就叫这类为杂文了。所谓的杂,就是杂七杂八的胡说,所谓的杂就是胡编乱说的文章吧了。想不到的是,居然这种杂就杂出了水平,杂出了特色,杂出了味道。后来,他把自已那些深入剖析旧中国社会现象的文章统统归入杂文类。鲁迅因在文章中多是愤疾似的粗话和夹杂说法,而响誉文坛,于是否高文凭的洋博士们和国学的学究们鼻孔里哼哼哈哈的,就是看不起这种乱七八糟的文章,称之不正道的杂文,大有扯蛋的意味。可这无意中的哼哈,却把杂文越抬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否杂文终于走向了一个极致的反面,成了一种以鲁迅身份为代表的文体,即杂文。
我们再看鲁迅的杂文,是一种捧人上了“九重天”,可实贬落下来却摔得粉身碎骨的文体;一种读来字字出血,句句穿心,可又找不到哪儿有伤痕的文体;一种痛得你满地找牙,可又找不到具体痛处的文体。是那种嘲笑、挖苦、戏弄、讥讽得对手无地自容,可又只得咬牙咧齿地忍着的文体。一种新式的“文杀”和“臭杀”的武器,一种想挥刀奋力还击,可又找不着对手影子的杂招怪法。鲁迅的杂文的确锋利厉害和火药味浓烈,让人对手和“敌人”颤抖。杂文这种看似有形有法,可就是好多人想写,却实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