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快意恩仇:我国古代小民的伸冤方法

不是快意恩仇:我国古代小民的伸冤方法

磨礲杂文2025-04-28 08:38:35
现代社会确实进步了不少。就我国来说现在若你受了委屈或者你认为你受了委屈,你的申冤方式是很多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你可以向工会投诉(当然目前是很不理想的方式);你可以向上级政府投诉(这你必须得抓住时机—
现代社会确实进步了不少。就我国来说现在若你受了委屈或者你认为你受了委屈,你的申冤方式是很多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你可以向工会投诉(当然目前是很不理想的方式);你可以向上级政府投诉(这你必须得抓住时机——当然这个时机,这个时机……啊);你也可找对方协商(当然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与虎谋皮);你也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代价高点,速度慢点,只要坚持不懈肯定是能出一口鸟气的,当然一般情况也只能而已);当然你也可以投书人大,政协等机构(这真的要靠运气了);当然也可以去检察院检举(这种方法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当然你也可以向各种媒体反映(很多情况下效果比你想象的要好,要快);当然你也可以现代化一点,通过互联网向各个地方传播(这好像已经是历史的趋势了,没办法,人家是真的有用,有效果呀)。当然在现代的社会申冤的方法还有很多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的古人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所以我说社会在进步嘛)。一般的情况下他们是“以头抢地尔”,或者违背自然的生长规律到如来佛那里去申冤,等等吧。一句话,基本上是和自己的肉体过不去。好在我国的古代的统治者以人为本,从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客观现实出发(好像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从实际可行性出发也给广大的刁民一些申冤的方式方法。当然考虑到刁民们还要为生计而奔波,业余时间不是很多,所以归类一下方法也不是很多,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法制所许可的喊冤方式有三种。
一、“登文鼓”制度。这是黎民击鼓喊冤的一种方式。在皇宫的左侧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击鼓喊冤,由官员加已记录上奏。这种方法源于汉朝,后来的朝代加以效仿,并不断的完善。如唐朝法律规定,“有人邀车架及挞登闻鼓,上表申诉者,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确实比我们现在的法律要完善)”。宋,明,清都有登闻鼓院。登闻鼓院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信访办吧。当然,这种方法的极致就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那个时代,如果小民有冤,可以直接到京城(现在的南京市)鸣冤,最美的是一路上的吃喝,住宿等开销全部由国库开支。我国现在反过来了,是回来的一切开销由地方政府出,很多的时候由警车护送。无言啊。
二、拦驾(轿)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拦驾诉冤,希望能够除恶扬善,平反昭雪(电视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包拯这样的事做的比较多,只是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浪漫呀。另外,这种做法有相当的风险性。弄的不好,会让那些卫兵给当做刺客给灭了,所以一般做这种事情的是小孩和女生居多。还有一个难度是必须要摸清皇帝或大臣的出巡的时间和路线,这个对于小民也是一个极大地考验。当然,在历史上这样的成功案例也是很多的,必须佩服这些拦轿喊冤者。现在,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更加的不可行了。因为,一般的领导出巡都是开着小轿车,速度快,对于伸冤者的危险性事不言而喻的。
三、临刑喊冤。一般是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时喊冤,以求监斩官明查申冤。这种方式成功的案例是有的,但是真的是千年等一个。这个时候监斩官才不会认为你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绝大部分的监斩官是不予理会的,反而绝大部分的看客会认为你没有用,怕死。到不如学学阿Q“得得锵锵,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我国古代社会想的如此悲观,其实成功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杨三姐等等。我国现在关于死刑的执行首先是有最高人民法院核定,而且规定只要发现有任何不应该执行死刑的情况就应该立即停止执行。而且,一般情况是不可以公开执行,这个减少了死刑之人的顾虑,相对来说,更加可以“人之将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吧。
祝天下所有的人快乐。不管你有没有冤屈都要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人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母亲的痛苦中快乐而来,在后人的痛苦中快乐而走。人生的真谛应该是快乐!
标签
相关文章